
或许看惯了当下一些为了迎合少年儿童读者而进行的快乐化、游戏化、奇幻化甚至浅表化的书写,才更迫切地希望读到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将现实人生与温暖人性结合起来的深度作品。辽宁作家张忠诚新作《蓝门》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儿童小说。这是一个关于温暖与爱的小说,背景设置在东北冰天雪地的冬季,让读者在苍茫的底色里感受人间烟火的暖意,作者的叙事舒缓而冷静,克制而深沉,主副线的双重叙事,以及情节中着意设置的“对应”,使小说形成了文本内在的“互文”性,有着传统叙事的精致与诗性特征。
小说的主题向来是衡量一部小说优劣的重要标准。张忠诚的《蓝门》就将“诗”与“思”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小说讲述了在年龄上属于隔代的两辈人厚爷和盐豆在各自对亲人的“寻找和等待”中相依为命的故事。小说的主题看似“寻找与等待”,如果,我们仅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小说,则是轻看这部小说。事实上,在苍茫的人海中,“寻找和等待”只是对某个特定人的一种固执的坚守,而爷孙两辈人在相依的过程中,心理上却都早已因陪伴,成为彼此生命中那个“归来”的人。
或许,在命运的交错中,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厚爷寻找和等待了23年的傻儿子葫芦就以盐豆的身份归来;而盐豆母亲被遣返回国,盐豆寻找等待母亲的5年里,厚爷何尝不是比盐豆母亲更亲的人?这或许才是这部小说真正要传递的一个更哲理性的主题——于情感和爱而言,生命中所有的寻找和等待其实都是归来。
优秀的儿童小说是需要有独特的风格和基调的。这是作家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风格与基调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如何去讲述故事、营造氛围的一种能力。《蓝门》的风格和基调一方面就是对东北这片土地深情的描绘,并且利用带有“土味儿”的东北方言与东北风物去“造像”,让读者在东北的冬季“冷”中,总能感受到温暖与亮色。
作者有着高超的“调色”手段,用语言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以东北冬季苍茫为底色的画卷,可是在这苍凉的底色里,有门的“蓝”、坟头绿萝的“鲜”、有桌子的“绿”,还有一老一小和一只叫毛头的狗在空旷的油坊街废墟中踽踽行走的“活”⋯⋯当这些交织在一起,小说的基调就在这幅画卷中徐徐展开。
蓝门,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意象,成为这部小说的题眼。在东北的冬天,除了白色,几乎是没有其他的色彩。但是,“蓝”在这部小说中却如此亮眼。在苍凉的底色里,那一抹蓝,是父亲对儿子执着的坚守,更是希望!绿色的桌子,是盐豆和母亲最后见面的见证,寄托了盐豆对母亲归来的希望。当厚爷买下这种绿色的桌子,扛着它走在油坊街荒凉和被冰雪覆盖的世界时,那一抹绿是如此温暖人心,直击灵魂。厚爷守着“蓝门”、盐豆守着“绿桌”,都是等待,这些等待也温暖了这北方的冬季。
作者对小说的情节把控有着自身的节奏和特色。小说其实在讲述两代人对亲人的守望的故事,但是,作者却总能在自己的叙事中不着痕迹地将两个寻亲故事以某种形式打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寻找与等待中的“相同”之处,这种手法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味道,有一种因果和轮回的感觉,构成了文本内在的一种巧思和平衡。我将其称之为文本内在的“互文性”。这种前后的“互文”令小说产生神奇的阅读感受,既传统又现代,既充满形式感,又充满艺术性,让读者沉浸其中。
实际上,《蓝门》还有很多值得探究和挖掘的地方,比如,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一群鲜活的人对过往人与物的执着与释然。在一部儿童小说中读出如此多的况味是很难得的,这来自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语言文字的深度把握。希望这种儿童文学的深度创作得以继续,将文学性还给儿童文学。■
本文发表于《出版人》杂志2020.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