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必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人才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人才的招聘、培养、流动和使用都将是出版企业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文|赵玉山 孟松岩
近年来随着技术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到当前的全媒体发展,在短短20多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结构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反映在出版机构的人才需求动态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当前传统出版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其趋势,我们采集了“书生问答”布告栏2019年全国528家出版机构的人才需求信息,分别从单位类型、地域分布、岗位需求、专业背景、学历结构、政治面貌、薪资待遇、工作经验等八个方面,力争准确描述分析当前出版行业人才队伍招聘特点,并对行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进一步来看未来出版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单位类型
从表1来看,在2019年发布招聘信息的528家出版单位中,其中出版社(集团)317家,占比60%,仍然是出版业吸纳人才的主流市场;期刊(学报)社93家,也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但因为当前我国期刊行业转型阵痛仍在持续,因此人才需求相对较弱。民营企业及新媒体公司118家,占比22%。民营图书公司作为出版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靠自身政策的灵活性保持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出版市场的重要力量,从占比上看仍然具有后发潜力。新媒体技术公司依靠顺应趋势,正在入局内容产业的布局,面向出版行业吸纳成熟的内容生产加工人员,已经初露端倪。
地域分布
317家出版社按地域占比分布,一线城市北京163家、上海59家,杭州8家,天津7家,成都7家,南京7家、武汉7家、长沙6家,广州4家,哈尔滨4家、厦门4家,济南3家,南昌3家,郑州3家,桂林、西安、贵阳、南宁、苏州、福州等大部分省会城市各2家,大连、西宁、青岛、湘潭等其他城市各1家。
93家期刊(学报)社发布招聘需求,其中北京53家,上海17家,深圳、西安各3家,武汉、广州、重庆各2家,桂林、济南、南昌、南京等其他城市各1家。
118家图书及新媒体公司发布了招聘信息,其中北京85家,上海17家,桂林4家,广州各3家,苏州2家,杭州、黄冈、昆明、南京、重庆、天津、武汉等各1家。
从地域分布看,2019年全国出版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为北京,其次为上海。京沪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出版人才市场需求方面当之无愧排在前列,需求总量也相对旺盛,明显高于其他大、中型城市。这主要体现在一线城市出版机构资源集中,且占有绝对的地域和政策优势,机会、待遇、环境和交通等因素明显好于其他城市,是从事出版文化行业的首选职业目标地,在求职和招聘方面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更多求职者也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而这些人才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供需双方良性循环,从而也为京沪两地、南北呼应文化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应。短期来看,上述两地文化人才中心高地的“吸虹”效应依旧强劲。
出版作为文化行业,全国省会城市一般都设立有种类齐全的图书、报刊出版机构,但是通过招聘地域发现,人才流动及活跃地区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及发达的省会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出版人才流动相对保持稳定,没有足够的人才的新需求。
图书出版社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结构规模,主要集中在一线及省会城市,因此人才地域需求信息更为集中,但报刊及新媒体公司分布相对更为均衡,因此地域分布也相对更为均衡。相信随着我国更多城市群的兴起,文化消费进一步提升,许多二三线城市纷纷发布各自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后,文化高端人才的需求和流向也会更加均衡。
岗位需求
出版单位所招聘的八个岗位系列,需求人才数量合计为1610个。
整体来看,发布编辑职位需求单位共有416家711个岗位,占比最大;营销职位共有164家279个岗位,占比次之。这说明编辑和营销仍是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在整个出版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与当前出版行业的编辑、营销实际业务相符。文化出版行业仍然以传统工作为主要业务形态,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内容的策划编校和宣传营销人员。
除了行政管理职位需求较多外,新媒体系列88家150个岗位,占比较高,充分说明了随着传统出版业数字化不断转型升级,国家和政府全媒体战略的推进,各出版机构业务转型正在稳步开展,并提高到战略地位。从岗位来看,主要包括了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开发、产品内容、数字经理等不同岗位,基本覆盖了新媒体内容建设、运营推广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环节。由此可以预测,随着传统机构继续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出版行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量也必将会越来越大。
此外美编、校对、印制等其他职位也都有平稳市场需求,整体所占比例较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观察,过去十多年来转企改制中,很多出版机构取消了此类非核心业务岗位,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委托。但随着近年来出版机构社会效益考评机制进一步突出,对出版物质量严格要求,出版机构对这些非核心重要岗位的需求重新开始有所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体用人需求中,记者、讲师、翻译、课题研究等其他人才需要也出现在出版机构用人需求名单中。近年来随着出版业多元化产业发展要求,很多出版机构已经涉足其他文化行业,开展研学、文创、智库建设等关联性业务探索。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文化产业市场的进一步整合拓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会开展多元化的业务。
专业背景
从人才需要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社科人才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格局:
在所有从岗位招聘所要求的专业背景来看,需要量最大的是社科专业,岗位数量需求929个,占比58%,因为编辑出版毕竟是和文字打交道,社科专业和文字功底素质比较匹配,当然更多原因是从出版机构专业性而言,无论是出版社、报刊社,社科专业占比较大密切相关。理工科专业人才数量在所需人员中占比19%,学科专业性较强,是相关专业出版的基本要求。随着国家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战略推进,科技出版机构的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自然科学类出版专业人才也将会迎来新的市场需求;不限专业的岗位占比18%,此岗位多为营销、行政岗等,岗位比较注重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所以对专业方向没有特殊要求。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编辑出版专业。从1984年开始,南开大学试办社会科学编辑本科专业起步,我国编辑出版学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相对完整的专业体系。截止到2019年初,全国至少有723所高职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及相近的专业办学点;96所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近5000余名;全国高校70余个学术型硕士点招收出版类专业的研究生,29所高校获批出版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加上相近专业硕士点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研究”方向的20多所高校,每年培养出版专业各类硕士生研究生在1000名以上;至少10所以上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方向博士生培养。但市场需求却相对较冷,产学研如何真正结合,仍然是摆在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面前的严峻课题。
学历结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出版行业人才需求中,本科学历要求占比最多,占比52%,硕士次之,占比40%。这说明图书出版作为文化密集型产业,用人的结构标准普遍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之间,确保了高学历人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比较而言,博士学历占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学术性较强的期刊社,岗位说明为学术研究及课题研究等,专业性较强。大专及无要求岗位基本为部分技术岗,如印制、校对、排版等,还有部分民营图书公司及新媒体公司的发行、营销等。由此看来,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其从事的是出版实践活动,对于学历的需求基本保持了理性的态度,基本是按照岗位需求设置合适的学历门槛,学历层次需求多样丰富,关键看中的还是实践能力。
政治面貌
招聘岗位对政治面貌有明确要求的有73个。此岗位招聘对象多为国营出版单位管理层人员,如总编辑、副社长及科室主任等,且岗位要求需具备副编审及以上职称,有多年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会计、审计岗等也需具备党员资质。出版产业作为文化意识形态行业,特别是国有出版社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对单位各级领导及核心岗位员工的作风建设和政治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薪资待遇
全部招聘岗位中明确标注薪资待遇的岗位只有131个,1479个岗位均为面谈或无明确标注。
从给出薪资待遇的岗位看,月薪5000至1万元之间的岗位占比最高。结合调查数据发现此区间岗位多为学科编辑、营销编辑等,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硕之间,这和目前传统的出版业薪资水平相匹配。但不同地区相同岗位薪资待遇也有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等地优势明显;1万至2万元之间的岗位占比次之,此区间招聘对象多为单位中层领导岗位和部分新媒体岗位;月薪2万以上的岗位占比不高,此区间基本为经营管理层岗或高技术型人才岗,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较高,如学历主要集中在硕、博以上,职称均为副高及以上,且有多年工作经验,党员优先等,充分表明了单位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高薪聘请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薪酬结构比较突出。
没有明确给出具体薪酬或者面谈的岗位有1479个,占比91.9%。这应是考虑到薪资待遇管理的需要,并沿袭出版机构多为国有文化企业单位薪资管理的传统,为避免同行竞争和内部矛盾而有意不做公开说明。同时也为了确保单位在招聘中的主动性。一般都说明需在面试以后综合考虑才能确定,通常的做法就是“待遇面谈”。
薪酬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薪酬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认同感和员工满意度。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真正的市场主体接轨同步,传统出版业仍然有一段路需要走。
工作经验
表4是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相关工作经验需求分析。表中显示,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岗位有1116个,占比69%。这说明用人单位对求职人员的实践经验非常看重,特别是当前社会人才流动和换岗越来越普遍,用人单位也都考虑到新人培养成本远比招聘有经验者要高得多。所以有无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除了代表求职者能力之外,同样也是用人单位筛选的一道门槛。调查数据显示,部分策划编辑岗位明确要求要有5年以上独立策划书稿经验,且有相关资源者优先;中层管理岗位明确要求要有8年以上管理经验等。“无明确要求”岗位有105个,占比7%。此岗位多为应届毕业生和部分技术岗。结合数据发现,随着互联网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岗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部分传统出版岗位。目前90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主力,这些数字原住民对新媒体工作非常热衷,并且对市场有很强的敏锐性,对同龄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比较了解,适应新媒体工作能力强。正是这些优点,新一代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从业主力军,比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的运营管理工作,都是他们青睐的岗位。
据新闻出版产业年度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完成,民营出版机构、高科技出版机构、新媒体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人才数量每年快速增长。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表明,当前全国出版社共计585家,从业人员在7万人左右,期刊1万种左右,从业者10万人左右,报纸1800余种,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22万家、各类书店16万家,从业人员70万人。从2002年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开展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21万人次参加了考试,8万余人取得了资格证书,6.8万人注册责任编辑。上述数字基本未包括新型数字出版、网络传播的工作者。这些数字宏观描述了当前从事传统出版业的基本结构和现状。在这支庞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中,既有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也有系统发行人员、印刷技术人员和版权贸易人员;既有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出版人才,也有一线采编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生产复制人才;大部分从业人员学历达到本科以上,一些传统出版机构中,研究生学历已经超过半数,高素质的综合队伍正在形成。
出版产业本质是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必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人才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人才的招聘、培养、流动和使用都将是出版企业必须要做好的功课。企业人才需求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以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市场定位为出发点,做好人才战略的统筹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