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科普书能否迎来飞跃?

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短期内对医学自然的科普热,但建立起对科学常识的日常需求才是科普书持续发展的基础。

受新冠疫情影响,普遍陷入焦虑之中的大众对于科学认识病毒以及自我防护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出版社紧急出版了相关防疫科普手册的同时,关于病毒、免疫乃至自然科学的普及类图书开始走俏。人们从未如此渴望走近科学,从中得到知识上的补给与心理上的安慰。

从春节以来,《病毒星球》、《药物简史》以及《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等以“揭露本质”为使命的图书成为畅销榜的“座上宾”,科普书在2020年开局就意外走俏。

不仅仅是在当下,近几年的图书市场中,科普书已经呈现出了向好的势头。就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科普书市场有两件值得言说的事:一是“科坛顽童”乔治·伽莫夫的图书进入公版,一时间,其代表作《从一到无穷大》涌现出十余种再版版本;二是定价为168元的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国》凭借优质内容与精准定位,在一个月间重印10次,调拨近40万册。根据京东图书数据显示:2019年科普类图书销售额增长三成多,用户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1月至8月科普图书的销售额是2017年同期的近两倍。

而对于出版机构而言,看重的更是科普书产品线的长远发展,如何利用此次短期爆发的机遇来解决市场深层次的供需矛盾,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面临的内外夹击

尽管科普书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但相对于整个图书市场,仍属于小众。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十万个为什么》是接触科普的开始,《时间简史》则是结束。对世界的好奇发问似乎在学生生涯结束之时便戛然而止,而这也恰恰印证了为何京东数据显示其科普书2019年前八个月销售额中,少儿科普/百科读物的占比能超过80%。归根结底,我们尚未建立起成人读者阅读科普书的习惯。在国外,尼尔·泰森的科普著作《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上市一年就达到百万销量,这在国内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而从供给端来看,当前科普书主要依靠外版,原创科普较为乏力。清华大学出版社理工分社科普编辑室主任胡洪涛2018年曾统计过京东和当当科普图书频道前300名的图书,其中引进版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而开卷2019年图书畅销排行榜也显示,当年销量前100的科普图书中仅有27本是本土原创。

“我们部分从事科研工作的作者认为写科普可能会影响科研工作,这种影响是来自外部的,会被领导和同行认为是不务正业。科普书不被计入学术考评体系,还可能影响到科研基金和项目的申请。”胡洪涛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原创科普作品缺乏与优秀作者的稀缺最为相关,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水平作者大多是出于情怀写科普,写科普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他们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缺乏激励机制让很多潜在的作者徘徊在科普门外。尽管一些国家图书奖项如文津奖会有一定比例倾向科普图书,但专门针对科普书且具有大众影响力的奖项却寥寥无几。胡洪涛还表示,当前国家对科普图书的基金支持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很多非常一般甚至比较差的作品被基金给予支持,结果这些作品只是出版而已,销售少得可怜,甚至市面上根本看不到,而这对于优秀的科普作者和作品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当具备专业知识的作者犹豫是否要投身科普写作的同时,科普书也对作者提出了要求。科普书的功用是科学普及,如何将艰深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给大众最为考验一个作者的能力。优秀的科普书创作者普遍积淀深厚,知识面广,作品的信息量大,能够带给读者作品以外的很多思考与启发。“未读·探索家”主编边建强认为,国内原创科普崛起十分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是与全世界最优秀的科普作品同台竞技。“这或许有点不公平,但是国内作者的写作水平是需要提升的。而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是有很多做科普的人在特意培养创意写作的能力,增强对读者的认知。”

原创科普难以超越引进科普除了深受作者水平影响之外,其在选题策划方面也与外版科普有着较大差距。中信出版社鹦鹉螺工作室韩锟认为,我国的原创科普目前在选题角度和内容创作的新意方面相对薄弱,通史类、入门级别的原创科普图书在品种上并不少,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同类题材能写出新意的作品并不多,相比之下,国外的科普书在选题角度上要新颖活泼得多。

 

科普书的现在与未来

科普书需要面对原创与引进之间的矛盾,也必须承认当前外版科普书在选题创意与作者写作水平上的优势。但这只是科普书的当下,认清现实才能从中寻找机遇。中南博集天卷的策划编辑董卉认为原创科普有其自发优势,主要在于国内出版者更接近受众,更加了解读者关心的领域。另一方面,引进作品在语言上“隔了一层”,不同于文化书,每个译者的解读都有可能存在偏差,而科普书的原理换种说法就是错的。科普书的翻译好坏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还原事实表述。很多书在国外火但在国内不一定有很大的反响,这一定程度上与翻译质量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原创科普的语言习惯更本土化,作者与读者更加贴近,交流也更为顺畅。

原创科普尽管有些“腹背受敌”,但利用好本土化的先天优势假以时日也能渐入佳境。而放眼整个科普创作市场,科普自媒体的风生水起对图书市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边建强看来,利大于弊。尽管自媒体的碎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却难以在更广的时空中保存与传播。“一旦仅三天可见,传播就失去了意义”。他认为,科普书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应用场景。就像电子书无法代替纸质书一样,甚至还有相互的促进作用,“图书需要进行品类调整,科普自媒体的兴起反而倒逼我们从选题方向与内容生产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胡洪涛也对自媒体的内容深度有所质疑,“自媒体文章传授某一个方向的知识很快捷方便,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别说思想性。真正的科普书是要自成体系,不以追热点为驱动,带给读者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更能让读者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理解书背后的科学思想”,而这样的体系、连续、深刻是自媒体文章难以做到的。恰如董卉所言,“自媒体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时间的秩序》这样的作品的”。

科普书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随着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网络伪科学的批判,优秀的科普书能以其自身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吸引大众读者。而随着80后、90后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被保留下来,胡洪涛相信,未来科普书的发展一定与这些科学素养更高的读者密切相关。

科普书的创作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比其他品类更多的时间与耐心。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短期内对医学自然的科普热,但建立起对科学常识的日常需求才是科普书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在生产端,当原创科普积累到一定的量时科普书市场才会有质的突破。边建强说,“科普书就像文学,总会等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创作者”。

未来,随着原创科普的发力及越来越多优秀出版机构的加入,科普书市场会迎来更多的惊喜。■

 

Read Previous

霍金和湖南出版界的友谊

Read Next

疫情中的“抗疫”绘本出版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