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50篇直击疫情的文字,同时列出50份慰藉心灵的“处方”。我们希望,哪怕有一篇文字能够触动读到它的人,便已足够。
文│钱 丛
原本以为,这又是一个庸常的春节假期,就像之前度过的很多个春节一样,带着司空见惯的匆忙颠簸和让人倦怠的烟火气息。可谁又能想到,2020农历开年会是这样的惊心动魄。它让我深深明白,原来所谓的平平淡淡,竟是那样弥足珍贵。
“新冠肺炎”,这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因这一场疾病的快速蔓延而刚刚被命名。作为一名出版人,我习惯于去认知和熟悉每一个新生词汇,因为它很可能会出现在我接下来要面对的稿件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从来没有这样一个词汇,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刻骨铭心的阵痛和沉重。因为在这个词汇的背后,牵动着的是一连串不断滚动刷新的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每一个人的背后,又是一个个被烟火气息萦绕的家庭……在这个春节,有多少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庭,因为这场疾病,而从此彻底改变了生活的面貌?我不敢想。
但我能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出版人,面对这场空前的疫情,应该做点什么。我们不是医务工作者,不是能够冲到第一线的战士,但是我们同样有热血和责任。就在这个时候,我社总编辑虞文军联系到正响应政府号召居家办公的我,希望我能够参与到一个特别的选题策划中来,而这个特别的选题,就是针对当前这场疫情的。听到这里,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这个选题是关于疫情期间心理疏导方面的,我们约到的作者是多年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和励志教育的庄恩岳先生。我们一致认为,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很多人的心理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而,及时出版这样的一本书,对广大读者从心理层面进行安慰和关怀,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最终,书名确定为《抗疫心灵处方》,选题立项也得到了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给予了特事特办。庄恩岳先生很快发来了写作提纲,经过讨论确定之后,我们决定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让作者一边创作,我们一边进行编辑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与时间赛跑。
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庄恩岳先生便发来了第一部分共10篇稿件。收到稿件后,我们即刻进行编辑加工,规范体例,搜集并插入疫情信息和各种防疫知识、健康贴士、抗疫诗词等,与正文内容进行衔接和呼应,同时也丰富了书稿的层次,提高了实用性。但这同时也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需要充足的耐心。我们需要选取最新、最有用同时又是真实可靠的信息,可留给我们的时间又很有限。怎么办?只能加班加点。作者用五天时间完成了50篇稿件,我们用五天时间选定、加工了100条各种链接,而这100条链接的选定,需要从上千条纷杂的资讯中甄别。
连续几个深夜,我都埋头于电脑屏幕前,一条条查看各个平台上的疫情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面对同一个事件,一个人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他愿意看到的,他不愿看到的;令他高兴的,令他恐惧的;真实的,虚假的。这是信息时代的巨大优点,同时也是它的巨大弊端。普通人很难有敏锐的辨别力和洞察力,所以才有各种谣言的生存空间。伴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蔓延,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恐慌、不安甚至愤怒。由此,我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编辑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我们将出版的这本《抗疫心灵处方》的意义。我们要向读者传达权威、真实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和希望。只有把真相立住,谎言才会散去;只有把希望立住,绝望才会破碎。
与编辑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编务对书号和CIP的加急申领,美编对封面、装帧的设计,排版公司临时协调人员进行发排。最终做到与作者的创作同步,作者每创作完一部分稿件,我们就当日完成编辑加工,次日便发往排版公司,紧接着再跟进第二部分的稿件……稿件创作完毕后,我的初审工作也随即完成。紧接着,审读中心总监、资深编辑陈巧丽进行了复审,虞文军总编辑进行了终审,与此同时,编校部门集中精锐力量,对稿件进行突击校对,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了三审三校。
从2月11日讨论、确定选题策划,作者开始创作稿件,到完成三审三校,21日早晨正式下厂印刷,首版印刷3万册,其中3000册图书通过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给湖北地区。这本《抗疫心灵处方》,从创作到印刷,只用了整整十天的时间。十天时间,刚好是火神山医院建成所用的时间。这样一个巧合,也算是我们向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们的一种致敬吧。
十天时间,对于一本图书的制作周期来说,实在是太短了。因此,我深知这是一本仓促的作品,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对于它所付出的热情和真诚。当你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这样的一篇篇文字——“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新冠肺炎”“谣言比病毒更可怕”“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危机能够让我们走向成熟”“经过苦难的考验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疫情考验人性也发现人性”……一共50篇直击疫情的文字,同时列出50份慰藉心灵的“处方”。我们希望,哪怕有一篇文字能够触动读到它的人,能够给他紧绷的心灵带去一丝宽慰,能够用更加坚强的内心去迎接疫情结束的那一刻,便已足够。
良好的心态才是预防疾病的有力武器。面对灾难,我们有一万种理由选择惊慌,但想要战胜灾难,有且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保持希望。《抗疫心灵处方》的出版,便是希望能够给在寒风中守望的人带去一份温暖,给在惶恐中挣扎的人送去一丝希望。
最近,只要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都会想到加缪的《鼠疫》。与很多人引用的文字不同,在《鼠疫》这本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下面这段文字——
有时候我们让自己陶醉于幻想境界,设想自己在愉快地等候亲人回来的门铃声或楼梯上熟悉的脚步声,再不然便是故意把火车不通的事忘掉,在平时乘傍晚快车来的旅客应该到家的时刻,赶回家中等候亲人。
就像我在这篇絮叨的文字的开篇所说的那样,多希望这一切我们从未经历,让一切重回那个显得庸常和乏味的春节,我们的亲人都在身旁,任凭平淡的时光缓缓流过,如此该有多好。
——这样,也不必有这本书的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