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挺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约莫不过16万字,很快就读完了。全书语言素朴、行文流畅,几乎是一气呵成就读下来了。读罢竟有一种“这就结束了?”的未尽兴感,还想要再多来几个篇章。
关于书的内容,从书名的副标题便可窥探一二,讲的是作者冯韵娴作为央视特派记者在远赴利比亚战线采访过程中被卡扎菲政府军围困的故事,期间有惊险、苦难,有笑有泪,有情有义,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真实还原的战地散文体纪实文学。
在我看来,《生死96小时》的好,大致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字——“真”。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出来的则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唯真实动人”,“唯真心难得”,“唯真情可贵”。
“真实”是作者对战地极尽客观、审慎、克制的描述,没有夸大的刻意渲染,而是如一架摄影机一般将眼球捕捉到的每一个瞬间,一帧一帧地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不表露明显的倾向。她在描写被空袭逼至崩溃的14岁女孩“撒勒玛”及其家人时,没有选择从采访者的视角出发,而是大量引用了受难者的原话。这样的“真实”,存在于书中的角角落落,不带色彩、没有加工,只是它原原本本应该有的颜色,怎么能不动人?
“真心”是作者面对人为制造的灾难,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善良与慈悲,这一点在她规劝卡扎菲养子“穆罕默德”放弃负隅顽抗随记者群离开时所说的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战争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一个记者,我不是间谍,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我完全不在意谁赢谁输,卡扎菲掌权或是倒台,跟我没有关系。我在意的,只有我关心的人是都安全……没有什么是值得付出生命的,穆罕默德。”
而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全书最触动我的地方,是穆罕默德顽固拒绝了她的建议,依然选择留在原地。他说:
“伊卜,外面对我来说,太大了。”
正如作者在后文写道的一样:
“有些人的出现,是为了给别人的世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然而我却没有能力将他带出那个笼罩着他的黑暗空间,为他照亮一条通道,让他的人生得以继续前行……在这样一个颠倒错乱的世界里,洁白的真相和黑暗的阴影交错显现……可世界哪有那么温柔……”
这样的“真心”,完完全全出自她善意的秉性,无关乎战争,只在乎生命。
情感在烈日骄阳的高温之下投射出巨大阴翳,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次位移至每一张出现在场景之中又倏然而逝的脸庞。无论是自突尼斯到利突口岸过程中如“天降神兵”给予慷慨帮助的机场负责人默罕默德·阿迪勒,还是在利比亚酒店彼此相扶相助的记者朋友们,又或是当地新闻官兹纳提、擅做阿拉伯传统甜点的拉尼娅、顺应时局从“挺卡派”摇身一变成为“倒卡派”的联络员伊萨、巧舌如簧的媒体局负责人穆斯塔法、心怀天下的昔日老友吉哈德以及他的班加西朋友哈里德,作者都能敏锐捕捉到他们身上闪烁动人品质的细碎光点,并通过简白无饰的质朴文字一一呈现出来。
冯韵娴的文字,没有耸人听闻的恣意夸大,也没有声嘶力竭的煽情哀嚎,不是开膛破肚的坚斧刚矛,也不是直刺心脏的利刃匕首。恰恰相反,她和她的文字,是一根看上去不怎么起眼却无法被忽略的“温柔针”,细细小小,似无多么强烈的存在感,却是在你未曾留意的瞬间,冷不丁就扎破了皮肤,让人猝不及防。而随着缓慢传至神经中枢的渗血的痛感,你会恍然惊觉,这样的延时反应,岂不正是我们在几近麻木的生活之中快要失去的真实的钝感。
《生死96小时》让我得以看见一个我很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往的遥远战地。朴素而纯洁的笔触所记录的真实经历、感受,以及在那漫天战火之中纷飞的、如烟尘般渺小却又因纯粹的真挚而伟大的人们,终究会被历史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