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蕴
对于《梦想天空》的第一印象是画面感很强,带入感很强。比如姐姐穗子依赖小毛巾的小怪癖,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体现,于是,这个画面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一个手拿毛巾才能睡觉的幼儿形象;书中描述麦子的同学柏树因为捅马蜂窝吃蜂蜜而被马蜂蛰,脸肿很厉害,只露出眯眯眼,这让人眼前立马浮现出一个淘气男孩的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人人都有理想,但描绘自己的理想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而作者通过生活场景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理想的形成过程,更容易产生认同。
《梦想天空》的时间跨度是从第一年的八月到第二年的七月中考完毕,时间虽然不长,但讲述了三代多个人物的理想:主人公顾小麦是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中的一个,与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他的成长历程更独特。小麦有困惑、渴望,也有在农村生活的欢乐。他的理想从虚到实,从自我设想到对好友偷偷描述,再到得到支教蒋老师、扶贫工作队的王叔叔的肯定与帮助,直到最后在机场看飞机,理想由模糊到清晰,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更有感激。姐姐穗子的理想从小时候的拥有数不清的彩色小毛巾,到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个知识渊博的教师,直到在汶川地震灾难中激发出责任感,梦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同学柏树的理想则是和爸爸一起,办一家很大很大的家政公司,他的理想的形成是源于父母的勤劳和辛苦。爸爸的最初梦想是走出农村,在城市里立足,再到开更多的连锁店、买个楼房,直到后来愿意重新回到农村,参与新农村的建设。
本书虽然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为题材,却是以关爱和归属感为出发点,展现了不一样的儿童成长环境,而不是站在被遗忘的角度讲述成长故事。
《梦想天空》以儿童的视角,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哥哥姐姐和同学为人物主线,有情怀地描述亲情、友情、师生情谊及其他情谊,通过讲述家庭故事,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让人感到主人公顾小麦是被淡淡的幸福包围着,尽情享受着快乐童年。与其他描述留守儿童题材的作品相比较,《梦想天空》多了一份温情,少了一些忧伤。
《梦想天空》讲述的故事既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也有现实主义的落脚点,通过现实场景的描述,把一个个琐碎的故事联系起来。
在每一个人记忆里,也许都有一个儿时的院子:那里有一条河,可以下河捉鱼、游泳;那里有草坪、土堆、秋千;那里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和野草,有飞来飞去的蝴蝶和蜻蜓。这既浪漫也现实。在那里,我们听着各种各样的故事长大,因为故事是人们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所以设计好的故事不是最终目的,展现人物讲故事的场景才能使人物立体化。书中描述铁锁因为在河边藏顾小麦的鞋子而被妈妈拿扫帚打,铁锁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同伴松树,还有姐姐眼中的汶川地震,以及爸爸眼中的抗洪自救等,这些故事场景化的再现,使人物丰满立体现实。
作为一部儿童小说,《梦想天空》还体现了爱国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脱贫、三支一扶等新事物,展现了作品的时代特色。
作品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对乡土文化的描述。《梦想天空》展现了山西晋中地区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作品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晋中地区汾河之滨的一个小村庄,对传统文化的描述具有浓郁的山西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奶奶坚持的节日习俗和仪式感,爷爷坚持续写家谱,以及爷爷与乡邻下象棋、小麦背古诗词、爷爷奶奶唱晋剧等场景,将地域特色文化习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