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社《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马》两本书获得鲁迅文学奖,荣耀的背后,离不开出版社鼓励原创的方向指导,也离不开编辑的慧眼、激情和耐心。
文|虞 洋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共产生了七个奖项34篇(部)获奖作品。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马》荣获“散文杂文奖”。鲁迅文学奖四年一评,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自评选产生以来,首次出现一个地方出版社有两本图书同时获奖的情况。
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湖南文艺出版社一直以来坚持、鼓励出版原创文学作品有关。2003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提出要“建设南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200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开始实施“大风原创出版工程”,并策划了“大风原创长篇小说丛书”。2012年,“大风原创出版工程”将原创散文也纳入“大风”品牌下,开始探索“精英作家与商业推广”模式,与几大原创文学网站签订线下出版协议,培植新的原创力量。每个编辑定点长期跟踪,为重点作家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支快速营销团队启动,助力原创图书走向市场。
努力终有回报。此次获奖的《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马》,都出自“大风原创出版工程”。这两部作品以深情而不凡的书写,打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信任。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遇到《山河袈裟》是我的幸运。”《山河袈裟》责任编辑,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说。一个深夜,陈新文在微博上看到李修文的一篇散文《青见甘见》,读后如获至宝,他马上到处找人问李修文的电话号码,快十二点才打通电话。简单交流后陈新文对李修文说:“接下来肯定会有别的出版社找你,但你要记住我是第一个。”半个月后,李修文回话了,说有四五个电话找他,但他决定把版权授予湖南文艺出版社。陈新文马上赶到武汉找到作家,一场大酒后当场签下了出版合同。
《山河袈裟》未出版之前,其中多篇文章已经跨界流传甚广,《每次醒来你都不在》《枪挑紫金冠》早已是广大读者口口相传的名篇。豆瓣上甚至有专门的李修文小组。但实际的出版过程,却比想象中的困难。这本书的出版历时四年,光封面的设计样稿就出了数十个。陈新文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李修文创作这一部散文集前后差不多十年。真正的好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打磨。有价值的写作和出版必定与寂寞、耐心相连,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作家很难写出好作品,编辑也难推出好书。否则别说高峰,高原也看不到。”
清代作家李渔这样表达他心目中的好作品:“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掩卷流连,若难送别。” 陈新文认为,这段表述特别适合《山河袈裟》这本书。鲁迅先生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一位好作家应该有的情怀,也是好作品所要达到的境界。从这一点来说,李修文继承了鲁迅精神的传统。
李修文十年面壁,在山林中、小镇中、小旅馆中、长途火车上寻找真谛,十年的孤寂旅程,面对写作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警醒,十年后归来,《山河袈裟》是修行的悟道,也是人生历练的精进。“在修文的笔下,人民不是名义,人民是同路人,是个体身处一个巨大群体当中,让人产生依靠感认同感的那些人,是‘当你在很多不堪的时刻,与你背靠的人,与你同路的人’。”李修文用尽笔墨记录了世间普通人的情感和尊严,他们是门卫和小贩,修伞的和补锅的,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也有一些篇章,是关于旅游和诗歌,关于戏曲和白日梦。山河的困顿,也是生平的困顿,黑暗之中,灯盏之下,眼前的劳苦,朴实的美与灵魂的诗意,总是我们一直寻找的抚慰。通过写下他们,作家彻底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书中收录的33篇作品,都源自李修文对“人民与美”这两座神祇的膜拜。“修文是个字字计较的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最后让他满意的时候,一定是呈现了汉语的文辞之美、气韵之美以及节奏之美。”
《山河袈裟》从2017年元月初上市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了,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由读者、媒体记者和评论家投票,《山河袈裟》先后入选湘版好书榜、新浪好书榜、华文好书、豆瓣好书榜等,鲁奖更是最高荣誉。而且读者也对此书青睐有加,“上市至今已重印七次,共计七万余册”。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文化的传承人
《流水似的走马》的作者鲍尔吉·原野向该书责编苏日娜说起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写完《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之后,在赤峰市的牧区,吉布吐村为我一个人举办过篝火晚会,牧民们从很远的地方骑马骑摩托车过来,他们在火光里,一个一个地过来看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很不好意思,也感动,我庆幸夜色挡住了我的脸,没让他们看出我脸上泪水纵横。索布日嘎的牧民为我办过赛马比赛,我看到那些马跑得大汗淋漓,跑完被牧民牵着遛弯呢,我十分震惊,我真想像尼采那样抱着马大哭一场,写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享受这样的尊荣呢?这时候我明白了,一个民族要管好自己的吃、自己的穿、自己的马和牛羊,还要找到自己文化的传承人。它不管这个人长相好看不好看,它需要这个人诚实和爱的心灵记录,同时会用你想不到的方式褒奖你,比如赛马,比如让你痛哭流涕……”
鲍尔吉是蒙古族诸部落中黄金家族的名号,原野则是他的名。本书责编苏日娜也是蒙古族,小的时候,苏日娜就看过鲍尔吉·原野的作品,“我为自己民族有一位这样的作家而骄傲,那时我写了许多篇关于他作品的读后感,其中有一篇关于《月光手帕》的读后感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同学们中之间推广。从那时起我学习语文的信心大增,语文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这也为我日后从事与文学相关的职业埋下了种子。真是奇妙的缘分!”
大学毕业后苏日娜成为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原创文学编辑部的一名编辑,当时正值编辑部推出“大风名家散文系列”,苏日娜立刻就想到了鲍尔吉·原野,“在我心目中,他这么多年持续创作,水平日渐炉火纯青,一直是中国优秀的作家,并不随着岁月变迁而改变”。2014年,苏日娜编辑了作家的《像神一样生活》。这本书上市之后,收获了不少好评,如今已经卖断货了。经过初次合作,苏日娜想策划一本最能体现原野老师创作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作品。在鲍尔吉·原野众多散文作品中,含金量最高的是他描写草原和蒙古族牧人生活的篇章。“我和原野老师商议就推出一部以草原题材和普通蒙古族牧人为主的原创散文作品。这就是《流水似的走马》的最初策划构想。”
自2015年起,鲍尔吉·原野深入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下属的八个牧业旗体验生活,历时三年,在心灵和素材上取得较大收获,并创作出大量作品。《流水似的走马》收录的大部分作品便来源于此。这些作品呈现了一个离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很遥远的世界,在这里你看不到高楼、立交桥;看不到现代城市的熙熙熙攘攘与喧嚣……你会看到一大早去祭拜敖包的索布日嘎的牧民、被称为“火的弟弟”的拉盐人、一辈子相信山里有神的猎人……当然还有各种草原生灵:忠贞不渝的公鹿、母鹿,无论走任何坎坷之路都如履平地的步伐细碎如流水似的走马,一爪子致人毙命的猞猁……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对当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重新进行思考——我们到底在怎样的生活方式下才能无限地接近自己的本心?“编辑成书的过程中,这些文章篇篇都吸引我,篇篇都给我以惊喜,并不因为对作者的熟悉而丧失了初读的那种惊艳感。”
在本书获得鲁迅文学奖后,鲍尔吉·原野打电话对苏日娜说:“得知获奖后我告知的第一个人是你,在这本书的创作和编辑阶段我们一起付出了许多努力,得了奖应该第一时间与你分享喜悦……”“作为编辑,还有什么比作家对自己的认可更难忘的呢?”苏日娜高兴地说。
获奖后,赤峰市为嘉奖鲍尔吉·原野的文学成就,送给了他一匹走马。对蒙古族而言,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获得一匹马的奖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和电影、体育、音乐相比,“文学圈”似乎离群众的生活更远一些。其中,网络文学因被大量改编为影视作品迎来了“春天”,显得传统文学越发落寞。在这样浮躁的背景下,专注于原创文学的编辑出版十分不易。“作为职业出版人,需要的是慧眼、激情、耐心和对新的时代各种变化相生相依的适应。”陈新文说。苏日娜也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跟风、不图一时之利,去抓住这样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