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的忧思与希望

文|孙民乐

尽管“空气质量报告”“空气污染指数”“PM2.5”这些与环境相关的词语,已经环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可是,什么是我们的城市环境?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应对我们的环境风险?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未必能够仅仅凭借日常经验抑或是教训就可以获得全面了解。《城市环境史》一书不仅涉及到了以上的各个方面,而且还从城市“代谢”的角度将空气、土地、食物、水源、声音、气味、垃圾以及我们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装饰材料等统统纳入城市环境的考察视野,为历时数千年的人类城市环境的演化过程绘出了一份草图,这份草图无疑将把我们对城市环境的理解导入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背景,也将为我们应对城市环境风险和维持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实践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参照。

城市环境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史与环境史研究熔于一炉,拓展出了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的新的探索空间。其开拓者乔尔·塔尔(Joel Tarr)和马丁·麦乐西(Martin Melosi)等人都曾对城市环境史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作出过界定,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作为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领导者,道格拉斯在《城市环境史》中对这四个方面做出了如下表述:一是分析城市在时间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三是研究这些影响的社会反应以及缓解环境问题的诸种努力;四是考察建成环境及其作为人类社会参与其中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城市环境史》采用的是“历史概览”的视角,它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察展开在城市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因此,该书叙述的时空跨度巨大,从始于公元前6500年左右的世界几大文明源头的城市萌芽,一直延续到21世纪最初的这十余年间。从贸易村向全球化大都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环境问题被一览无余地尽收笔端: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公元前5世纪的底比斯的噪音污染、曾令诗人贺拉斯感到愤怒的罗马的烟雾与喧哗、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大恶臭”……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当下全球城市环境的忧思,可以说是道格拉斯这部《城市环境史》的一个显著特色。以城市环境史的实践为当下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提供镜鉴的思路,始终贯穿于全书的叙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其实是在对人类既往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种种努力及其后果做出一番总体性的检讨,他在书中反复提到,各个章节中所独立呈现的这种种历史教训,理应成为对未来城市及其环境进行全面整体思考的一个参照。根据历史的经验,他倡导政府在制定关乎城市环境的政策时,要展现一些“严苛”和“独断”。不过也并非总需如此,“如果人们在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并且对他们居住地的规划拥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这个目标也可以通过一种审慎的、参与式的、平和的途径来达到。主动精神和领导能力必须在各个层面都被展示出来,从单个家庭或企业直到国家政府机构和国际机构”。

忧思深广并不意味着放弃希望。尽管在21世纪的开端,诸如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新的城市环境课题已步步紧逼,尽管尚未完成的任务“与日俱增”,道格拉斯却告诫我们,克服环境难题也要“反求诸己”,即使如地震和洪涝灾害等重大灾难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也部分地取决于我们如何建造城市和管理城市,取决于我们是否为这些灾难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实际的情况是,有些范围更大的生命损失往往是由我们自己在城市中的“失当”行为造成的,比如驾驶机动车,或是污染空气、溪流和土壤等。

“对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探索已被证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原因不只在于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也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惯性,要打赢这场战争,恐怕首先需要我们去完成一次自我的“更新”。

Read Previous

在星空下疗伤的少年

Read Next

繁梦大街上的不凡童梦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