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自制剧高举娱乐大旗,走出一条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制作和推广道路,得到新生代观众的认可,但也因其内容频频“踩雷区”而备受争议。
文|胡 蓉
最近,一部名为《太子妃升职记》的网络自制剧突然蹿红,网友一开始被雷得外焦里嫩,只看了几眼突然发现身中“剧毒”,奇迹般地追了好多集,甚至到某网充值当会员。该剧雷点太多、话题性太强,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一反常规,也深谙网友心理,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从《芈月传》“爬墙”过来,成为抢夺网络收视率的一匹黑马。不过好景不长,刚完结不久就被举报,因内容不良被勒令下架。
近年来,网络自制剧来势汹汹,高举娱乐大旗,走出一条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的制作和推广道路,得到新生代观众的认可,逐渐开始与电视剧分庭抗礼,影响和改变了电视剧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但也因其内容频频“踩雷区”而备受争议。
芈月PK张芃
2015年底至2016年伊始,热衷于追剧的观众们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了,先有“芈月”后有“张”,一个不知道怎么念,一个直接念成了“张凡凡”的大有人在。一边是热门电视剧《芈月传》,另一边是被疯狂刷屏的网络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一边恨不得通过每一个道具上的雕刻花纹、服装上的刺绣褶皱来晒出他们的精致、诚意和大手笔,另一边大咧咧地秀出演员穿的趿拉板、几块布裹起来做成的衣服和反复使用的有限道具,很坦诚地告诉你剧组就是这么穷然而还在拍戏,乍看起来实在是粗制滥造的脑残剧典型。
再回头谈谈原著,更觉得这两部剧完全处于“两个次元”,《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不仅有“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还是国家二级编剧,所撰写的内容更接近一部历史正剧,她还曾发微博斥责电视剧没有拍出原著的精气神;而《太子妃升职记》的作者是并没有复杂背景的网络写手鲜橙,这本小说从名称就能定位其属性——具有晋江和起点流气质的轻松小白文。别说精气神了,连文笔、构架、逻辑都不是重点,只求读者呵呵一笑。此类小说在风云莫测的网文流行浪潮中大有明日黄花之势,不过自打被改编成网络自制剧就发生了化学反应,与同期的制作《芈月传》叫上板了,分流出很大一部分年轻的观众,号称“不看玛丽苏芈月,要看爽雷爽雷的太子妃”。那么问题来了,这部被认为是“又雷又污又穷”“简直有毒”的《太子妃升职记》到底何方神圣,能让并无影响力的原作火力全开,横扫直男直女宅基腐各界,替代制作精良、班底强大的《芈月传》,一跃成为微博搜索量上亿的热门词汇,为乐视拉来不少“没有节操”的新会员,日进斗金?
同为网络小说改编,一旦被电视剧制作班底选中,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条腿迈进了高大上的大门,有雄厚的资金、科班出身的团队和正规的播出渠道,当然也有严格的“守门人”把关,不把自家的剧打造成白富美或者高富帅,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前有《甄环传》,后有《琅琊榜》,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学大IP的认知。而网络自制剧,骨子里透着网络这片鱼龙混杂的江湖所特有的气息:竞争残酷,接地气,十分现实;约束力弱,追求解放天性。它最初针对的目标观众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沙发土豆”,而是喜欢泡在网络中欣赏段子大神臭贫,上哔哩哔哩发吐槽弹幕,追热门二次元番剧,用手机刷网文的新一代低头族。这个群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需要全新的表达和展现手段,才能与他们很好地交流沟通。之前大热的《丝男士》《万万没想到》,走的就是“段子集合”路线,而段子里的主角经常是废柴,梦想成为人生赢家,却屡遭打脸。
电视剧擅长塑造人生赢家的奋斗史来灌鸡汤,网络自制剧塑造废柴用自嘲自黑的方式来泼鸡汤。虽说解构主义后现代电影人周星驰喜欢打破电视剧传统套路,让大侠帅气地凹个造型然后一脚踩空摔个大跟头,已经无限接近网络自制剧如今的路子,但还不够,因为废柴主角往往造型都来不及凹就被打脸。喜欢这种风格的观众难不成有自虐和虐人倾向?非也,不过是一边自嘲一边吐槽,图个乐而已。《太子妃升职记》的班底深谙此道,愣是把“雷剧”做出了喜剧效果。
“雷”这个字的含义有多种,它可以是“雷区”,无论任何剧,在内容和主体上都不敢踩雷区;也可以是网宅们嘴里的“天雷滚滚”,包含无逻辑、不现实、恶心、难看…一切看上去不舒服,让人如遭五雷轰顶之感的东西都属于此类。电视剧总是努力避免“雷”,而有些网络自制剧却故意以“雷”为卖点,两者“画风迥异”。《太子妃升职记》的制作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观众看出来的“雷点”,都是我们埋下的,故意露怯,直接哭穷。而制作人的微博所创造出来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剧组的“抠唆”,制作的“节约”而来,借助自媒体进行议程设置。加上微博段子大V不遗余力地“安利”,很快在网络上聚集起一批好奇的观众,这些观众中的一部分又很快演变为粉丝,自发地继续“安利”。
待第一波“穷雷穷雷”的造势达到一定的成熟度,知名度上升之后,制作方话题突变,通过各媒体对他们的采访,又告诉观众自己其实是花了心思,用了大价钱(相对于其他网络剧来说)在认认真真地拍剧,粉丝们剖析这部剧画面如何考究、服装如何跟随时尚潮流、大多数演员虽然不出名也非科班出身,但是表现很出色、颜值非常对得起观众。言外之意,这部剧表面看上去不靠谱,很“雷”,其实有分寸,比那些号称大制作,但是满地雷的剧要好太多了。于是一批电视剧躺枪。剧情之外的欢乐话题已经取代对剧情本身的讨论,成为该剧红火的主因。即使原著反响平平,也能将其打造成一朵自制剧奇葩。
但是在热热闹闹的、大红大紫的背后,隐藏着完全可以预见的危机:这种内容真的没问题?还是导演想“过把瘾就死”?放眼看去,国内的网络自制剧确实有灵异、转生等电视剧绝对不能涉及的禁播内容,《太子妃升职记》更是把一些“雷区”都给踩遍,遭到禁播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寓教于乐VS娱乐至死
曾经有一种评论标准认为:文章好不好,看它能否做到“文以载道”;节目棒不棒,看它有没有“寓教于乐”。这种标准所崇尚的教化意义,早在1985年就被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嗤之以鼻,他在论著《娱乐至死》里非常直白且毫不留情地说出他所认为的事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就图一个乐,“一切公众话语将以娱乐形式出现,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且,“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在波兹曼的时代,“声像”更为瑰丽多姿的网络和智能终端尚未显山露水。他眼中具有娱乐性的电视传媒,在网络和智能终端面前都能算是有教养而内敛的“禁欲系”,尽管这种表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包装起来的。传统媒介里的种种人为约束,在难以完全掌控的网络那里,就解放天性,以资排遣。而人的天性之中,“娱乐”占了绝大部分。对“娱乐”的追求本身并不带有“正面”和“反面”的属性,要不然也不会强调“寓教于乐”,毕竟人类更倾向于“乐”,才期望借助“乐”来获得教益。
当电视剧开始闹剧本荒的时候,制作人纷纷把目光投向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很神奇,它改变了写作圈和出版界,网文写手可以为了纯粹的阅读快感而抛弃文笔、严密的逻辑和节操,只编造有趣的故事满足读者的YY欲和猎奇心,同样能获得超高的点击率。但这种文章在以前很难出版,只能私底下流行手抄本。如今网文写手不是大文豪也一样可以凭借热门网文成为大红人,根据热门网文改编的电视剧和自制剧比比皆是,粉丝们迫切地想找原著来看,以前出版社对他们爱搭不理,现在他们让出版社高攀不起,想要这类小说的版权,出版社之间也是要上演一番攻心大戏。
基于这种背景,电视剧在挑选网文做剧本的时候还不能随心所欲,得细细雕琢,使其更符合电视台播放规则。而对于网络自制剧来说,打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淫在网络这个低门槛造就的草根江湖之中,懂得江湖的生存规则和专有黑话,与网络小说一拍即合,直接取材,将纯粹的阅读快感转化为视觉快感。所以《太子妃升职记》里囊括了网文曾经流行或正在流行的诸多元素:穿越,今穿古、男穿女;宫斗,一波三折偶尔虐恋;架空,朝代不清、人物不可考,全员认真地搞笑;耽美和百合齐上阵,激情戏也不能少……网络资深宅基腐人士,完全能够get到这部剧的所有卖点。很难想象电视剧能大大方方展现男人穿越成女人,频频打同性恋擦边球。如果有,必须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个纯正的女汉子升职记;也很难有电视台接受一个让演员们穿着类似地摊货一样的行头时不时露个大腿和腹肌,在道具的使用上极尽精简之能事的纯搞笑剧。许多网络自制剧可以使用的元素,电视剧则默认不可或很难使用,因为网络可以纯娱乐,但是电视还被期望着承担教化作用。
曾经我们的电视剧由于“寓教于乐”这个美好愿望的存在,一度以树立标杆和楷模为己任,热衷于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以至于后来引起强烈反弹,草根故事和带有缺点的角色更受欢迎。而网络自制剧诞生的大环境决定了它并不想自动担起“寓教于乐”的责任。在这个满网络段子流行、吐槽满天飞、眼球经济和标题党受追捧的环境里,要么像Netflix出品的《纸牌屋》那样,用高品质内容和画面造就“一击必杀”技,瞬间让口味挑剔的网友心服口服;要么就彻底草根,揣摩网友心理,伺机而动。
当然,电视剧和网络自制剧的目标观众虽有部分交叠,但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区别。电视作为传统媒介,吸引的还是传统一代;而网络吸引的新一代,口味频繁更替、不断在寻找下一个娱乐点。
随着人们观影方式发生变化,从大屏幕挪到小屏幕,从线下变为线上,电视剧和自制剧的交叉期也随之而来。电视剧想努力贴近网络模式来拉拢更多观众,做得愈发像网络自制剧,也学会了制造全民娱乐的话题作为营销手段。《芈月传》还在制作期的时候就不断在网上造势,依靠制作组前一部《甄环传》打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得以未播先红。而在播出期间,又持续推动网络话题讨论,只是没料到杀出一匹黑马,用更加生猛和新奇的娱乐话题取而代之。对于网络自制剧来说,必将因为观众的增多而受到“守门人”的更多关注,自身也想通过努力,向质量更高、内容更好的电视剧靠拢。毕竟娱乐也有不可超越的底线,否则娱乐至死会变成作死,假雷会变成真雷。■